农学院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校友之窗

校友风采

当前位置: 首页 >> 校友之窗 >> 校友风采

胡时开:时不待我,开拓创新

发布日期:2020-05-24 22:02:38    作者:农学院     点击:

【人物名片】

胡时开,男,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导师,现为中国水稻研究所副研究员,主要从事水稻遗传育种工作;近年来,先后主持和参与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青年基金项目、深圳市科技创新委基础研究项目共10项,并取得优秀的成绩;先后发表科研论文15篇,参编著作1部,获得国家授权发明专利5项;作为主要完成人,参与育成水稻新品种4个,作为主要完成人,获神农中华农业科技奖优秀创新团队。因科研成绩突出,胡时开博士2017年被评为了中国农业科学院“优秀博士后”,2018年入选杭州市下城区“258”人才。

水稻基础研究需要较大的室外大田或温室、较长的生长周期,同时,对自然环境具有高度依赖性,这在一定程序上制约水稻生物学基础研究的进一步发展,尤其是在水稻逆境抗性、水稻——病原菌互作等方面。

为克服上述难题,胡时开博士及其团队经过十多年的不懈努力,通过EMS诱变和遗传突变筛选,获得一个新型的水稻品种“小薇”,可在实验室内进行大规模的种植和筛选,并且,实现表型精确鉴定。

同时,团队创制日本晴遗传背景下的“小薇日本晴”和籼稻93-11背景下的“小薇93”,成功地解决了利用“小薇”背景下的遗传材料进行遗传分析及相关研究中杂交配组的问题。“小薇”的发掘、水稻室内基础研究体系的建立和使用,可以使得之前在大田环境下很难开展的研究,在室内可控的、均一可重复条件下进行操作,可促进耐盐、低高温和病虫害等生物逆境和非生物逆境相关研究。

2018年,相关研究成果Xiaowei, a new rice germplasm for large-scale indoor research作为封面文章发表于分子植物Molecular Plant,并被Nature Plants杂志作为研究亮点Research Highlight)进行介绍。

异基因资源的发掘以及利用是实现产量突破的基础,而穗部形态特征(包括穗粒数、枝梗数、穗长等),是决定水稻产量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胡时开博士开展水稻分枝控制基因ABR1的克隆和功能研究,鉴定ABR1互作蛋白并进行相应基因功能分析。通过遗传学分析及分析化学测定,明确ABR1独立于独脚金内脂激素、由生长素调控水稻茎分枝的机理。同时,发掘了穗型控制基因GHD10新的等位基因型3个,分析了上述等位基因与穗分枝的关系。相关工作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的资助,研究成果发表在国际刊物Rice上。

揭示植物衰老的分子调控机制是农业生产中急需解决的重要课题,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指导作用。胡时开博士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鉴定出水稻早衰突变体es3(t),在与团队其他成员的共同努力下,成功克隆叶尖枯基因OsNaPRT1,明确通过影响NAD的生物合成和补偿途径来调节叶片衰老的机制,相关研究结果发表在Plant PhysiologyPlant Growth Regulation期刊上。

热情在历练中激荡,彩虹在风雨后飞扬。作为农业科研工作者,胡时开博士在工作中不断追求新的突破,把事业根植于田间,把精力贡献在实验室,以时不待我的紧迫感,在水稻科研路上不断地开拓创新,为水稻遗传研究、育种改良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