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学院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学院概况

学院简介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院概况 >> 学院简介

历史沿革 农学院源于1977年11月经省政府批准组建的华中农学院(现华中农业大学)荆州分院。办学伊始,招收农学、植物保护、土壤与农业化学3个专业的专科生。1984年8月,教育部批复以华中农学院荆州分院为基础筹建湖北农学院。1985年9月,开始招收农学专业本科生。1986年9月,开始招收植物保护专业本科生。1988年4月,湖北农学院进行系科调整,将农学系、植物保护系、土壤农化系合并为农学系。1989年3月,国家教委批准建立湖北农学院。2001年9月,开始招收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本科生。

2003年4月国家教育部同意,2003年5月湖北省人民政府决定,将湖北农学院等4所高校合并组建为长江大学。2003年12月,学校在教学单位中设置“农学院(涝渍灾害与湿地农业工程研究中心)”,举办农学、植物保护、农业资源与环境、农村区域发展4个本科专业。

目前,农学院设置有农学系、植物保护系、农业资源与环境系3个教学系,设置有学院办公室、教学办公室、研究生教育与学科建设办公室、实验室管理中心、学生事务办公室和团委办公室6个管理服务机构。

学科专业 现有作物学、植物保护、农业资源与环境3个一级学科。作物学是湖北省“双一流”建设学科,植物保护是省级重点学科。植物学与动物学、农业科学2个学科进入ESI全球排名1%。

拥有作物学、植物保护2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和作物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有作物学、植物保护、农业资源与环境3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农业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

举办有农学、植物保护、农业资源与环境、种子科学与工程4个全日制本科专业。农学、植物保护专业是学校传统优势品牌专业,农学专业是国家级特色专业、省级品牌专业。农学、植物保护专业现为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为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农学、植物保护、农业资源与环境3个专业均列入“国家首批拔尖创新型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入选湖北省“荆楚卓越农林人才协同育人计划”。农学专业的生物育种方向、植物保护专业的生物农药与生物肥料方向列为“湖北省战略性新兴(支柱)产业人才培养计划”。

师资队伍 现有教职工123人,其中专任教师93人。专任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86人,教授38人、副教授41人,博士生导师37人、硕士生导师86人,有海外研修经历的学者60人。

“全国优秀教师”1人、“湖北名师”1人;国家级人才2人,“楚天学者、楚天英才”21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和省政府专项津贴专家4人,“湖北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3人,“湖北省新世纪高层次人才工程(第二层次)人选”4人。

人才培养 建立了从本科、硕士、博士到博士后的高质量人才培养体系,以及本硕连读、硕博连读等人才培养机制。将“基础理论扎实、知识面宽、综合素质高、实践能力强、具有创新精神和社会责任感的拔尖创新型农业科技人才”作为人才培养目标。

现有全日制在校学生1527人,其中本科生889人、硕士研究生552人、博士研究生86人

近五年,学生在“挑战杯”、“互联网+”、全国植保专业大赛等学科竞赛中获省部级及以上奖励90余项,其中国家级30余项、省部级60余项。如《“末丽生”——用于小麦赤霉病和条锈病防治的高抗冲刷广谱生物源杀菌剂》荣获全国“挑战杯”一等奖;《粕在霉竭——丝路抗霉发酵豆粕的攻坚者》荣获全国“挑战杯”银奖;《白芨育苗新技术创业计划》荣获全国“挑战杯”银奖;《白芨种子仿野生直播育苗技术研发与示范》荣获湖北省“互联网+”金奖。

办学以来,为社会培养和输送了大批“下得去、用得上、干得好、留得住、上得来”的农业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他们扎根基层建功立业,涌现出戴贵洲、钱远坤、李水彬、阳晓辉等一批政界俊才;他们潜心科研学术立业,涌现出李承道、徐汉虹、张名位、田丰、胡时开、钱伟等一批学界菁英;他们搏击商海成功创业,涌现出曾恒鸿、陈文华、胡竞选、吴红清等一批商界英才。他们以奋斗姿态投身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为谱写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篇章贡献力量。

教育教学 为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农学院实行“两基双导三段式”全学程实践教学模式,即校内、校外两类实践教学基地,校内、校外两位导师,课程实习、专业综合实习、顶岗见习三个实践教学阶段。重视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推进“三早进”工作,鼓励本科生早进课题组、早进实验室、早进试验田,大力培养学生科研兴趣,提升实践能力与中国科学院、中国农业科学院、部分省市农科院等科研院所和大型高新涉农企业建立48个校外实践教学合作教育基地,大力实施科教融合、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

科学研究 五年来,先后主持了36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2项国家重点研发专项课题或子课题,科研经费年均到账3000余万元,荣获省部级以上奖励26项,其中,一等奖8项、二等奖11项、三等奖7项。主持或参与选育水稻、小麦、大豆、油菜等新品种36个,制定地方或行业标准15个,获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授权专利53项,出版著作、教材43部,发表SCI论文600余篇。

拥有农业农村部长江中游作物绿色高效生产重点实验室(部省共建)、湿地生态与农业利用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涝渍灾害与湿地农业湖北省重点实验室、主要粮食作物产业化湖北省协同创新中心、湖北省农林病虫害预警与调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10个省部级科研平台。

现有实验室面积3万平方米,实验仪器设备总值1.2亿余元,有馆藏65万号标本的昆虫标本馆,校内科研试验基地占地面积达2400亩,包括智能温室、网室、盆栽场、气象站、田间试验小区、大田示范区。

社会服务 农学院是共建石首全国农业科技现代化先行县主要依托单位,承担揭榜挂帅项目12项。依托6个国家级科技小院培养农业人才,助力乡村振兴。承接省、市农技人员知识更新和高素质农民培训工作。建立科技特派员工作站12个、高校服务乡村振兴科技支撑行动计划项目示范点12个,向地方选派科技特派员18名,4名专任教师到荆州市相关部门和单位挂职。积极参与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承担全省土壤普查工作任务。

交流合作 注重与国外大学和科研机构的学术交流与合作,将学生培养途径与国际接轨,与国外高校签订了留学生学分互认协议,先后与美国、德国、日本、加拿大、澳大利亚、韩国等多个国家的高校和科研机构建立了密切的合作关系,持续选派优秀本科生、研究生到海外游学、留学;定期邀请国内外知名学者来访讲学、举办高水平学术交流活动,提升学院的学术创新能力和综合竞争力。

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农学院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践行强农兴农崇高使命,秉承“厚德笃行、丰食天下”院训,以新农科建设为导向,聚焦一流学科和一流学院建设,更好地履行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重要职能,服务支撑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着力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湖北篇章。

本科生招生热线:0716-8066603;研究生招生热线:0716-8066911

(2024年12月更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