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学院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学生工作

学工动态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生工作 >> 学工动态

谁说农田只能种庄稼?看黑米基地如何玩转“立体农业”​​

发布日期:2025-07-11 14:00:22    作者:     点击:

(通讯员 周婧 屈杭丽)7月11日上午,长江大学农学院青禾服务队在高级农艺师杨正武和石首市农业技术培训学校副校长甘立新的带领下,走进洪山实验室华中农业大学黑米产业基地,实地探访了一种颠覆传统的“立体农业”模式——“稻鸭虾”共生系统。在这里,水稻、小龙虾、鸭子和黄鳝等水产和谐共处,形成了一条绿色生态链,不仅实现了“一田多收”,更践行了“双水双绿”的现代农业理念。

“稻鸭虾”模式:一田多用,效益翻倍

走进基地,映入眼帘的是一片绿意盎然的水稻田,稻穗低垂,水面上不时有鸭子游过,田边沟渠里还能看到小龙虾活跃的身影。杨正武介绍,这种“稻鸭虾”立体种养模式充分利用了农田的空间和生态资源——3月放虾苗:选用潜江一号小龙虾,抗病性强、肉质饱满;4月投黄鳝、泥鳅:丰富水产种类,提升土壤活性;6月插秧:种植“华墨香”黑米,营养价值高;7月放鸭苗:鸭子既能除草、除虫,粪便还能作为天然肥料。

“我们坚持‘三不一精准’原则:不用农药、化肥、渔药,精准投喂饵料。”杨正武强调,这种模式不仅减少了农业面源污染,还大幅提升了农产品品质。

黑米的抗疫新发现:增强疫苗效果

基地种植的“华墨香”黑米不仅营养丰富,最新研究还发现其具有增强疫苗效果的独特功效。根据华中农业大学科研团队开展的志愿者临床研究表明,注射疫苗后定期摄入黑米膳食可显著提高新型冠状病毒疫苗的免疫效果,接种后受试者体内特异性IgG抗体产量较对照组提升2-3倍,且高水平抗体持续时间延长30%以上,为增强疫苗保护效力提供了新的营养学支持。

科技赋能:从实验室到田间地头

黑米产业基地的背后,是华中农业大学的科研支撑。基地选育的“华墨香”黑米富含膳食纤维、矿质元素和花青素,具有抗氧化、增强免疫力等功效;而小龙虾则因生态养殖,活力强、肉质紧实,市场供不应求。

杨正武分享了一个案例:“几年前,有位农户种黑米时化肥用得最少,结果产量和品质反而最高。这让我们更坚定了推广生态农业的信心。”三年来,基地通过“公司+农户”模式,带动周边287户农户参与,其中32户是贫困户,户均年增收超万元。

政府助力:修路通渠,铺就致富路

“产业能做大,离不开政府的大力支持。”杨正武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在基地现场,杨正武指着新修建的硬化道路和标准化排水渠介绍,当地政府先后投入专项资金,用于完善农业生产基础设施,重点解决了农产品运输和农田排灌等关键问题。

据了解,在政府政策扶持下,该基地还配套建设了黑米精深加工车间,引进了现代化加工设备,实现了从种植到加工的全产业链发展。这一系列举措不仅提升了农产品附加值,更带动了周边农户就业增收,为乡村振兴提供了有力支撑。目前,该基地已形成"种植-加工-销售"一体化发展模式,有效促进了农业产业转型升级。

未来展望:打造智能化生态农业样板

在总结座谈会上,甘立新指出,农业的未来方向是智能化、生态化。“我们要生产对人类和地球都健康的食品,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他透露,下一步计划扩大种植规模,建设标准化产业基地,并引入物联网技术,实现精准农业管理。

记者手记:农业也可以很“潮”

传统印象中,农田只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庄稼地。但在这里,农业变成了“立体舞台”——水稻是主角,鱼虾鸭是“配角”,科技是“导演”,农户是“制片人”。这种模式不仅提高了土地利用率,更让农业跳出“低效、污染”的旧框架,走向绿色、高值的新赛道。

或许,未来的农田不仅能种出粮食,还能“种”出生态、健康和财富。而洪山实验室的黑米基地,正为我们探寻这样一条现代农业的新方向。

审核 尹小华 编辑 向建华)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