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王平)3月27日下午16点,长江大学农学院第8期求实导师学术沙龙在农科楼3071会议室顺利举行。本期活动求实导师学术沙龙由鞘翅目系统分类学实验室主讲。
在报告环节,首先王文凯教授系统梳理了中国天牛科的分类研究历史与现状,重点介绍了近年来在疑难属种厘定、新种发现及分子系统学应用方面的突破。他指出,中国天牛科物种资源丰富但分类体系仍存争议,需结合形态与分子数据推动修订工作,为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刘梅柯副教授汇报了神农架千家坪地区甲虫多样性调查进展,介绍了近3年基于飞行阻隔器、马来氏网、杯/锅3种被动设备对千家坪昆虫多样性调查的情况,并着重介绍了甲虫标本的处理和保存方法以及目前取得的研究成果和后续研究计划。
金振宇副教授分享了访学期间参与的澳大利亚叩甲科分类学研究工作,回顾该类群在澳洲的研究历史并概述其分布特点以及与全球其它动物区系的种类差异,同时通过比较形态学,厘定了多个属级分类单元,并探讨了澳洲叩甲的适应性辐射现象,为南半球鞘翅目演化研究提供新视角。


谢广林副教授介绍了在大英自然博物馆访学期间的所见所闻和所想,并生动地展示了大英自然历史博物馆丰富的馆藏标本资源。他结合亲身研究经历,强调历史标本在分类学中的价值,并鼓励青年教师和研究生充分利用一切机会与国内外学者开展合作研究。
王平副教授通过生态位模型预测了青藏高原天牛科物种的分布格局,指出未来气候变化可能导致高海拔特有种栖息地缩减,强调需加强跨境生态监测与保护策略研究。
本次求实导师学术沙龙展现了实验室在鞘翅目分类与生态研究的多元探索,为师生提供了跨领域学术启发。实验室将持续深化国内外合作,推动昆虫系统学研究的创新发展。
(审核 苏奇 编辑 任俊杰)